東京墨田區,當時是風月之地,私娼寮、小居酒屋林立,嫖客問津、龍蛇雜處。1918年,墨田區開闢了產業道路,人口逐漸密集、風氣漸開,遊走於法律邊緣的八大產業見光死,遂移往附近的玉之井。1923年遭遇關東大地震,受災嚴重的城鎮地帶湧現大量難民,臨近的玉之井區成為「典範移轉」的重點區域,居酒屋、政府默許的聲色場所多達500家,起碼有2000人在其中服務。玉之井鎮內有條小河,因為河水汙黑,像是女性出嫁時染黑的牙齒,而有「黑齒川」之名。
黑齒川附近總是瀰漫著一股汙水惡臭,官方人員不定時的會前來排除淤泥、疏通水道,此時總會清出些垃圾、死貓死狗之類的,甚至還有娼妓們懷孕後拋棄的嬰孩屍體。1932年3月7日早上9點,有個小孩的木屐掉進黑齒川,附近的吳服店老闆拿著長棍在水裡打撈,想把木屐撈上來。撈著撈著,漆黑的水面浮現一層殷紅,竟然撈起一個由白色浴衣包裝的包裹,外層用麻繩綁了個嚴嚴實實。
吳服店老闆立刻報警,隨即趕到的巡警將包裹拆開後,發現由牛皮紙包裝著的男人軀幹。警方立刻展開搜索,在黑齒川中又找到兩個同樣的包裹,發現男人的頭部、胸部以上的軀幹與臀部被切開,手腕連根截去,雙腳與臍部則下落不明。最初,此事件被稱為「寺島八塊分屍事件」或是「向島慘殺屍體事件」,隨著案件偵辦陷入瓶頸,東京朝日新聞以「玉之井分屍案」為此事件定名。這也是媒體首次用「バラバラ(BaraBara)」形容分屍,此後成為統一用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