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南亞的降頭術與中國的放蠱(蠱毒)極為相似。《本草綱目‧蟲部四》李時珍引唐代的陳藏器原話說,想要製蠱,就必須捉一百隻蟲,然後放入器皿。為了生存,這一百隻蟲會互相咬食,最後活下來的蟲就叫作蠱。這蠱本來是一種專門用來治療毒瘡的藥,後來才被有心人士用來害人。蠱的種類非常的多,一般來說,蠱毒可分為四大種,分別為蛇蠱、金蠶蠱、虱蠱與拍花蠱。其中最為奇特且邪門的就是拍花蠱,放蠱之人只要與人握手寒暄,就能經由他的手心將蠱傳放到人的身體裡。
據傳,有婦人頭上裹著一條藍布,到某住家與男主人聊天,離去時,婦人突然握著他的手,在他的手背拍了幾下,並說:「好,好。」第二天,男主人忽然倒地不起,全身顫抖了起來。 後來經由專門治蠱的人治療,男主人服藥後,竟從口中吐出十幾個紙團,這些紙團就是所謂的蠱。 在所有的蠱中,以金蠶蠱最毒,主要是在大陸閩南(廈門、泉州、漳州)一帶流傳。
《本草綱目》引用「蔡攸叢話」中說,金蠶蠱對人體危害最大,它會像屍蟲一樣侵入人的體內,然後吃光人的腸胃器官。而且它的生命力極強,很難消滅。而虱蠱則是由虱蟲製成,若是將它吃進體內,同樣會將人的內臟吃光光。 那麼金蠶蠱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呢?民間的普遍說法是將多種毒蟲,如毒蛇、蜈蚣、蜥蜴與蛤蟆等等,一起放在一個甕缸中密封起來,讓牠們自相殘殺,互相吞食。